生前预嘱首次入法,“解脱”的不仅是临终患者,还有左右为难的医生
导读
在生命的最终,一个人可以选择以一种什么样的方式走完最后一程,这无疑是一大福音。
近日,深圳市七届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表决通过《深圳经济特区医疗条例》修订稿,其中第七十八条在“临终决定权”上做出了大胆突破,规定如果病人立了预嘱“不要做无谓抢救”,医院要尊重其意愿,让病人平静走完最后时光。由此,深圳市成为全国第一个实现生前预嘱立法的地区。
此消息一出,引来不少网友点赞。他们说这是一次人道主义的突破,让生命可以有尊严的谢幕。
何尝不是呢,生是人的权利,死也应该是人的一种权利。生前预嘱立法即体现了对生命的敬畏之心,又给了患者决定的权利:抢不抢救,自己说了算,毕竟命是自己的,救治所带来的痛苦也得自己承受。
可是,在此之前,救与不救,受太多因素羁绊,它从来都不是简单的选择题——对象不同,立场不同,想法当然也截然不同。
医生:没有谁比他们更想让患者活着
医生的天职是“救死扶伤”,只要患者还有一口气,他们一定会竭尽所能全力救治。只不过当前无奈的是,医学是尚在发展中的科学,还有很多疾病尚未攻克,生死竞速时刻上演,而死亡每天都在发生。
譬如突发病情变化的,或是遭到意外伤害,医生都会争分夺秒积极抢救,除此之外,很多慢性病患者到了衰竭期(如恶性肿瘤,肝硬化,慢阻肺等等),只要家属不放弃,医生依然会不遗余力。
站在理性角度,有些疾病就算竭尽全力,进行高级生命支持也改变不了什么。这些有创的开放气道,插管或气切,心肺复苏等医疗手段,只能延缓死亡进程,无法真正救命。虽然在医生看来,这是无效救治,不能改变结果,但只要家属不放弃,医生就不会放弃。
医院这个地方最能看清人性,什么样的人都会碰到。有的亲属会站在患者的角度选择救还是不救,有人会为了不背骂名而执意抢救,当然,还有人会根据自己心中的小算盘做出抉择……对于这些,医生也早已见怪不怪。
比如下面这个场景:患者终末期奄奄一息时,不平稳的生命体征提示患者随时有死亡风险,医生会跟患者家属充分沟通,征求家属的意见。
通常会出现以下3种情况:
A家属看着昔日的亲人命不久矣,只想在最后的时光陪着他,紧握他的手,抚摸他的脸,会在他耳边说着让他放心的话,陪他走完最后的生命旅程。
B家属会明确不去重症监护室,明知没有高级生命支持,但还是选择要抢救,普通病房能做的就是药物跟心肺复苏,因为要抢救,所以不得不胸外按压,因为长时间的连续按压,脆弱的患者胸壁最后都被按塌。
C家属因为患者有足够的退休金,优渥的医疗条件,果断选择住进重症监护室,仪器续命。
很多时候,在这个复杂的医疗环境下,医生也有诸多无奈,看着想生的人不能生,看着想死的人不能死……尽管没有谁比医生更想让患者活着,但在生死的选择权面前,医生只能被动遵从家属意愿。
图源:作者供图 拍摄于武汉同济感染重症监护室
而生前预嘱入法后就不一样了,正如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副院长王岳所说:“它给了濒死患者一个自主决定权,也让临床医生不在类似问题上左右为难。其实决定权还是在患者自己的手里,我们以前最大的问题是临床医生不敢于去遵照患者的意愿放弃治疗。”
那么,这些患者在他们生命的最后时刻,家属做的选择就一定是他们自己想要的么?
真的未必!
家属:比起死亡他们更害怕情感剥离
很多时候,面对亲人即将离去的事实,家属的内心慌乱无比,他们不能接受亲属的离开,不能正视一段关系的结束。
因为舍不得,所以他们会尽一切努力挽留,只要患者依靠仪器生机尚存,他们就觉得他还活着,没有离开自己,尽管重症监护室里的费用昂贵。
现实中,那些患者在有创操作中,无论是气管插管还是气切,如果患者还有意识,他们的内心都是恐惧而绝望的。脆弱的身体不能耐受这种痛苦,后期只能依靠各种药物、营养、仪器,短暂的维持身体机能,直至最后走向凋亡。
在这个过程中,有的家属经过心理缓冲期,认清现实,再加上高额的医疗费用,会选择撤机出院;但也有的家属会选择能活一天是一天,活着就是安慰。
罗大佑在“爱的箴言”里唱到,“爱是没有人能了解的东西,爱是永恒的旋律,爱是欢笑泪珠飘落的过程,爱曾经是我也是你”
在这种复杂的爱意中,有人还在挣扎,有人早已解脱。
最近,科室收治了一名特殊的重症患者——唐氏儿。虽然已不是孩子的年纪,却因为还有着孩子的智商、长不大的体格而让大家格外关注,我们依然称她为患儿。
这名患儿送来重症监护室的时候,因严重感染脓毒血症造成呼吸衰竭,上着呼吸机,做着血液净化治疗,一身的管路,排泄的,营养的,药物的,被各种仪器包围,然而仍然无力回天。
尽管医生跟患者父母多次沟通过病情,但他们仍不想放弃,曾经想过把患儿接回普通病房,在旁边好好陪她几天,但现实是患儿一旦离开呼吸机,她的生命也将终结。而重症监护室家属进不来,普通病房又没有呼吸机,家属陷入两难,每天只能靠着短短的几分钟手机视频看看他们的孩子。
最终,父母还是决定继续维持,他们说“我们存的钱都是给她花的,她不在了,留下钱有什么意义”。虽然这是一个特殊的孩子,但在父母眼里,她永远是自己最可爱的孩子。
他们买来新的玩具,带来录音机和平板,每个清晨,患儿枕边放着仙女棒的音乐,五彩斑斓闪烁的灯光,抑或是平板上播放着她曾经最爱看的动画片,收音机里播放着她最爱听的节目,就好像她睡的香甜不愿意醒来。
图源:作者供图 拍摄于武汉同济感染重症监护室
其实,很多人选择为爱续航,只不过是割舍不下这份感情,比死亡更可怕的是这份情感剥离,这份空白感才叫人痛苦不堪。一想到以后的日子里这个人终将不能出现,整个世界都暗淡无光了。
可是,说了这么多,大家发现没,从始至终我们都忽视了整件事的主角——患者。他们究竟想不想生,亦或是想不想死,好像没有什么人在乎。大家往往在乎的是自己内心的安宁和情感的归处。
可对于患者而言,凭啥在自己的生死大事上没有话语权甚至是抉择权?
因此,在这样的背景下,生前预嘱首次入法可谓是一记惊雷。
在此之前,家属常常左右为难,不救对内怕留遗憾,对外怕留把柄,被人说不孝或者薄情。在此之后,医生也能吃上定心丸,从而更有底气地遵从患者的意愿,患者少受罪,也节约了医疗资源。
在生命的最终,一个人可以选择以一种什么样的方式走完最后一程,这无疑是一大福音。
责编|亦一 苏沐
封面图来源|视觉中国
精彩回顾
➤ 扣200元,取消评优资格……医生提前下班被罚!那我想问,早退要罚,为何加班没有奖励?
☟戳这里,更有料!